黑龙江东方学院“十二五”实验室实训室
及实习基地建设规划
十二五实验室实训室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的实验、实训室建设为学院的实践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基础。“十二五”期间除对学院已建实验实训室进行改造、更新、完善外,重点要根据学院的整体规划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需要,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应以专业应用能力、技能、技术素质的提高为核心;应与工程、社会、创新、科研需求密切结合,实现“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实现双赢”的目标。在科学认证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的建设新型实验、实训室和生产实习培训中心。
1、特色性原则
确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能力培养为关键,产学研结合为途径,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模式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首要原则。
实验、实训室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的发展紧密相关。以此为目标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可分为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平台(含现代办公技术、金工、电子工艺知识技术等训练)、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专业岗位实践平台,以满足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结合型原则体现在教师类型的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教室与实验、实训室结合等方面。要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实训室的界限,打破一些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综合教学模式。
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应按着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实验室评估要求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标准以及学院专业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点学科、重点建设专业的需要,按着“十二五”实验、实训室建设指导思想为规划建设原则,在实验用房、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实践队伍和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进行建设,做到与重点学科、重点建设专业相匹配,与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布局合理、设备精良、功能完备的各类实验、实训室,且均达到应用性本科院校办学要求的功能和标准。
1、实验教学
实验、实训教学不是“辅”,与理论教学一样也应是“主”,也是培养人的主要环节。2011年暑假前,全面修订实验、实训大纲,汇编成册,之后所有实验、实训课均使用自编的高水平实验教材和指导书。
到2015年未,所有开出实验、实训课中的综合性、应用性、设计性项目要占60%以上,开出率要达98%以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达到1:1。专业的实验、实训课合并成30学时以上的实验、实训课,单独进行考试,单独计分。
2、实验队伍
逐步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比例和技术水平,选择教学效果好、实验操作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学骨干来强化推进实验、实训的教学改革力度。到“十二五”结束时,实验、实训室将由147个分室增加到400余个分室,总分室提高了2.7倍。实验室工作人员约增到85人以上,高级技术人员将达到40%,硕士研究生将占50%,实验、实训室工作队伍将有较大发展。
3、管理体制
实验、实训室实现二级管理的范围要逐步扩大,实现二级管理的学部要继续设立实验、实训办公室,学部教学副主任要全面负责实践教学各个环节,担任学部教务办和实验、实训办的两办主任,并委任一名副主任负责实验、实训办的日常工作。实现两级管理更要保证资源共享,学院要科学统调进一步提高实验、实训室使用效益。各学部在“十二五”期间都应至少争创一个院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院再创2-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4、用房与设备
到2015年,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2000人的办学规模,全院生均仪器设备值≥5000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6000万元,生均实验室建筑面积达
5、竞赛与创新
积极支持鼓励各学部与部门组织各类技术、技能大赛,号召各专业学生踊跃参加“东方之星”创新活动,推动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作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十二五”教学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全国高校实验室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本科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也是人才培养十分重要的一环。实验室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实施科技创新的摇篮,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支撑平台。应用性本科学院实验教学不是“辅”而是“主”,是培养人才的主要环节,是学生从聪明到智慧的转化过程。转变观念是实验室建设的首要问题。应把实验室工作像教学、科研工作一样作为重要内容进行研究讨论和规划发展。实验教学不仅要建设硬件,也需要建设软件,更需要理念的转变。通过确立实验教学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理念,从而引起实验教学内容、队伍、地位、待遇等一系列变革。
2、实施实验室工作量计算办法是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的重要措施
黑龙江东方学院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指出,实验技术岗位人员同中青年教师、图书资料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一样执行国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薪酬工资套改表”,并在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目的中指出“建立以岗位管理为基础,以工作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正向激励机制”。实验室工作人员不仅有实验工程技术人员,也有教师等工作人员,现已有一个可实施的《实验室工作量计算办法》,能够较科学地遵循“岗位责任,工作内容和工作业绩的考核密切结合起来,且能兼顾公平原则,鼓励实验室工作人员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学院做贡献,实现多劳多得、全面优劳优酬”的原则。
3、重视实验室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地位。
要实现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内容,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和效率,关键在于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地位,两者不仅需要个人的加倍努力奋斗,更需要学院领导和各主管部门的支持。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进修、考研、晋升应与教师待遇一样,在职称评定时,学院要给予平等待遇,划定指标,单独评审。《实验室工作量计算办法》与《专任中青年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互相通用。
4、加大实验室经费投入
要实现“十二五”建设规划目标,学院不仅在硬件上投入经费,还要在软件上投入一定经费。以往学院的硬件设备使用原则是“新三年旧三年维修改造又三年”,积压了一些报废折旧工作,“十二五”期间至少能按学费收入4%的比例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
5、加强对实验室的经营化管理,实现实验室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管理。
在理顺学院实验室体制管理后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编辑成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规划期内实现对实验室的账物卡进行网络化管理、资料信息化管理,使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的管理尽快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
6、实验室实现安全高效运行
各教学单位要有安全规章制度,各室要有巡查记录,认真做到“四防”,设备仪器保养维修要及时,平时要巡检,期末要全检,开课前要重点检察;统一排课,扩大实验开放率,实现高完好率,保证正常运行。全校要一盘棋,资源要共享,院、部共同协调统一排课,扩大实验室开放率,实现高使用率。要教育学生不准把饮食带入实验室,严禁在实验室吸烟,实验室从仪器到地面要擦扫干净,并做到一天一小扫,一周一大扫,做到实验机净,桌地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