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
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随着世界医学防控艾滋病研究的进展,艾滋病已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尽管如此,面临当前艾滋病患病人数之多,疫情仍在广泛蔓延,患病后果之严重,治疗手段尚在研究中等形势,对其足够重视,倍加防范仍尤为重要。
要说清楚“艾滋病”是怎么回事,首先要弄清楚“疫”这个字和“免疫”、“免疫系统”、“免疫力”这三个医学名词的意思。
通俗地说,“疫”与“病”的意思相近。“免疫”一词是指机体抵抗病毒及体外恶劣环境等外来因素的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功能。“免疫系统”是机体内执行免疫功能的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总称。免疫系统担负着发现并清除侵入机体的、能够引起机体内环境波动的异物或外来病原微生物的功能,发挥免疫防卫作用。因此,免疫系统也被称作机体的“保卫系统”或“机体卫士”。“免疫力”则是指机体自身所具有的免疫防卫能力。免疫力增高,人体就强壮,免疫力低下,人体就易患病。
了解了以上字和词的意思,我们就可以学习与艾滋病相关的医学知识了。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侵入人体所产生的的毒素对人体免疫系统具有破坏作用,致使人体免疫缺陷,即免疫系统丧失免疫功能,当威胁生命的病菌入侵时,人体失去了抵抗能力,只好任其随意宰割,直至死亡。
艾滋病虽然很可怕,但HIV的传播力并不是很强,它不会通过我们日常的活动来传播,也就是说,不会通过礼节性亲吻,、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办公用品、共用厕所、游泳池、共用电话、打喷嚏、蚊虫的叮咬而感染,甚至照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都没有关系。
一、HIV的传播途径
(一) 性交传播。HIV可通过性交特别是性乱交传播。艾滋病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病毒,在性活动(包括阴道性交、肛交和口交)时,由于性交部位的摩擦,很容易造成生殖器黏膜的细微破损,这时,病毒就会趁虚而入,进入未感染者的血液中.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所以肛门性交的危险性比阴道性交的危险性更大。
( 二)血液传播。包括输入带有HIV的血液、生物制品,使用不洁针具,如输液器、注射器、针灸针、拔牙工具,都是十分危险的。
(三)母婴传播。如果母亲是艾滋病感染者,那么她很有可能会在怀孕、分娩过程或是通过母乳喂养使她的孩子受到感染。
二、艾滋病表现特征
艾滋病毒感染后的3~6周,可出现全身不适、发热、寒战、关节痛、腹泻等症状,持续7~14天,2~3个月后可出现血清抗体阳性,随后感染者转为无症状期(潜伏期)。
艾滋病的潜伏期(感染艾滋病毒后到发病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随患者的年龄不同,感染途径不同,感染病毒的剂量及种类不同而有差别。据近年报导,一般认为成年人潜伏期8~9年,儿童平均为1.2年。也有部分病例虽然感染多年,仍为持续性无症状的艾滋病毒携带者。
患者在潜伏期虽无临床症状,但艾滋病毒携带者日常无法被常人识别,因此,这些人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传染源。艾滋病毒携带者经过较长的潜伏期后,即逐渐出现临床症状及体征。
(一)常见全身症状
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是反复出现的低热(约占72%),伴有寒战、消瘦、疲乏无力,慢性腹泻也是某些艾滋病人的十分明显的早期临床表现。并且常找不到发热、腹泻和体重减轻的原因。
(二)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55%~100%,全身性,多见于颈后、颌下或腋下淋巴结。当高危人群患者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很可能与艾滋病毒感染有关。
(三)皮肤损害
许多艾滋病患者是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在临床上有多种表现,如皮疹、全身瘙痒、尖锐湿疣,接触性湿疣、荨麻疹等。但皮肤损害最具特征的是卡波济氏肉瘤的皮肤改变。
(四)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紊乱病症已被公认为儿童与成年人艾滋病患者发病与致死的常见原因。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常与各种机会感染引起的症状并存,较常见的有亚急性脑炎。本病为原因不明、无明显炎症反应,非特异性白质变性、常为艾滋病的首发症状。往往以疲倦、性欲减退等起病,后期发展为严重痴呆。
三、流行病学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以非洲为重。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中国CDC(疾病控制及预防中心)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
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我国高校HIV感染者呈现增长趋势,必须高度重视,防微杜渐,万万不容忽视。
四、治疗与预防
目前,艾滋病尚无特效的病因疗法,应以严肃的预防为主,特别要警惕性关系混乱与感染本病的特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