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5-09浏览次数:1387

 

1)教学内容改革:自编 “案例与任务驱动式”教材,调整教学内容顺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来了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为了适应应用性、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青年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编写了一部适用于应用性本科院校的教材《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教材按照“案例与任务驱动教学法”思想,安排教学内容,打破了一般教材先讲知识点,后举例子练习的模式。使用后,受到学生和老师的好评。同时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做了调整,将教学内容“倒”过来,即先讲如何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再根据教学需要将操作系统章节的重点内容穿插到其中,而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及应用等放到最后讲,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弥补了学生缺失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2)教学方式改革:在实验室授课,学生边学边练,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有时老师讲多少遍,学生也可能不明白,但是学生自己上机一操作就理解了。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直接安排到实验室进行,实现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上机操作,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而且实验室安装了凌波电脑教室软件,有了这个软件,教师机的所有操作都能实时地广播到学生的计算机上,同时,老师也能在教师机上看到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监控、管理学生的操作情况。

3)教学方法改革:采用“案例与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案例与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即“设定任务”“任务分析”“实现步骤”“知识点总结”“巩固提高”。由于这种案例式教学方法开始就给出一个常用实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跟着老师操作后又能发现很多不会的环节,最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吸引他们在后面知识点讲解时认真听讲,并且最后也期待通过具体的实例验证自己的掌握情况。这种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知识的掌握也扎实了。

4)考试方式的改革:采用机考方式,实现了由应试到技能的转变。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为了能真正考核学生的平时动手能力,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采用机考方式,从出题—分发试卷—答题—评分—试卷分析,全程都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受到学生的欢迎。过去从考试到成绩发布,再到试卷核查,至少也要10几名教师花费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采用上机考试后,学生提交完试卷,系统立刻对学生成绩进行判断,教师通过系统提供的报表功能可以立刻得到所有学生的成绩。因此机考方式不但考核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率,节约了人力、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