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自成立以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在校企合作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促进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方面成绩显著。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的办学思想,贯彻“严字当头、规范管理”的教学管理工作目标,逐步形成了适应电子、通信工程领域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工作一直在不断的推陈出新,跟随当今电子信息和通信领域的发展不断进步,目前团队的教学工作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不断自我更新的体系,其工作和管理日趋完善。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近年来逐步探索,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建立了学习、课程、教学、考试、评价与管理的新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及管理的个性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新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丰富的信息资源、多方向的知识来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特别强调工科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多年的摸索,使我专业有专业特色的信号处理课群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明显的区别,取得了重大改变,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学习、教学模式。教学的创新深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了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课件的形象化、实验课程的多样性、综合实验平台的创建和更完善的考试制度等。
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特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将教学定位在“以点带面、扫基础、点创新”上。在以讲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我们秉承并发扬了传统教学中的优点,构建学习、设计、创新于一体的软硬件实验教学平台,成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实验室,积极创造学生的实践学习环境,构建了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学生实践课和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比例和机会,体验动手实践过程中的工作思路,而不是生冷的听课,使得知识的掌握更自然、更深入,让学生能够获得实用、实际、充足的知识信息。实践课意义在于重复理论课重点,帮助学生把握重要的知识点,针对实验结果重点讲解,让学生灵活的掌握重要知识。
经过多年来的教学改革,团队进行的电子信息专业建设得到了国内同行与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开展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深层次研究,在这几年间,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编写了黑龙江东方学院内部使用的实验教材和课程设计指导书,同时参与编写了四本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并在同类高等院校中推广使用,教学效果良好,产生了重要影响。
(2)创新了多元化、多样式的校企融合教育模式,形成了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机制。通过本教学团队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对各相关企业的研究与分析,确立的长期合作的生产实习公司和毕业实习公司,使学生在就业前就接触到相关工作岗位,对其工作思路和工作流程更为熟悉,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我们更深层次的了解到企业培养人才的全过程和需求的人才类型,经过教研组研究,授课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逐步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相结合。
对于团队人才的培养与积累,由于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近,自身要求上进且思想活跃,能够更好的与学生交流想法,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改变教学方法及模式,以适应学生的需求,基于上述考虑,为了保持教师队伍梯队建设,教研室不断吸收了一些有责任心、有上进心,有一定教学意识的中青年教师加入,在资深老教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多方调动其积极性。部分课程开展双语教学,锻炼授课教师的双语授课能力,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和规范。为了与当今先进的知识接轨,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本团队的青年教师利用假期去北京等地参加知名的单片机技术、
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情况
(1)科研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团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在于学科建设,学科的发展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通过科研项目的申报、执行、验收和推广等环节的管理,大力扶持理论水平高、综合科研能力强的学科或学术带头人,为他们创造条件,极力引导他们的科研方向,尽可能提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同时,在工程应用方面也为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打造出一支“双师型”电子信息专业师资队伍,以利于培养具有我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
(2)科研在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必须依靠团队协作与联合攻关,而通过科学研究过程的培育可以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教学和科技创新团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过去的科研积累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新实验室,并且也取得了一些相对集中的科研成果,在省内和国内均获得多次奖项。
(3)科研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一直非常重视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在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教师主动联系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工作。一方面教师需要学生作为助手,做一些辅助性科研工作;另一方面学生通过项目经历了解新知识,锻炼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最近几年的探索和改进,已经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互相促进的态势。
总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通过科学研究的项目训练,提高了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节约了设备购置经费,对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
团队建设将在学院和学部的领导下,开展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为使团队建设好、运行好,制定如下制度:
(1) 教师培养计划
根据教学和课程建设,结合各位教师的实际情况,为各位教师量体裁衣,制定了教师培养计划,团队每位教师的发展都有一个具体的规划。
(2) 学科(专业)方向规划
根据目前电子信息教学和今后的学科建设规划,制定了团队教师学科(专业)方向规划,每位教师确立了主要研究方向和交叉协作,形成了一个既全面又层次分明的教学和科研团体。
(3) 团队教学活动制度
为了加强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本教学团队按照教学活动制度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要积极参加。
(4) 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两位以上教
(5) 教师听课制度
为了深入了解课堂教学,有效开展教师间互相学习和互相促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团队每位教师必须完成1次/周的听课任务。
(6) 课程辅导答疑管理办法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要求教师每周要根据课程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地辅导答疑,并填写辅导答疑记录。
(7) 教师试讲制度
团队教师每讲授一门新课前,必须严格执行教师试讲制度。
(8) 教学检查制度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检查教学计划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团队进行常规的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同时教学督导小组还进行不定期的教学抽查。
为确保团队建设和运行,在院、部两级管理体制下,我团队成立以教研室主任和教学秘书为核心的教学督导小组,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加强教学工作的执行力,提高效率,增强服务意识,形成以制度为依据,教师自我管理,教研室主任管理,教学督导组管理的全员管理体制,明确各级任务与责任,奖惩计入学期末考核分数和优秀教师的评定等。
团队今后建设计划
一、 计划建设目标
1、继续培养青年教学骨干,扩大教学团队
为扩充团队的教学力量,从知名的高校硕士毕业生中挑选有教学意识的优秀人才补充教学梯队;进一步完善筛选过程,经教研组内试讲、教研组开会讨论、校内试讲及听课等步骤进行选拔和培养;
2、完善课程专业教学团队的结构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应积极探索应用实习产学研相结合的最佳途径。建设更为稳定的教学团队,使老、中、青年教师,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相互学习、互为补充,从而逐步完善专业教学团队的组成结构。
3、建立“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
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和管理方向上,建立“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已成为共识。狭义的“双师型”内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非基础课教师,既应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或技师。广义的“双师型”内涵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从整个教学团队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研究所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从教师个体来说,主要是指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即专业课教师既要全面的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尽快实现教师复合方向发展。要求应用型院校的教师除教好自己的课程外,都要走向社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实际性和针对性。
4、进一步加强团队的英语教学水平
加强教学团队中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提高实际授课中英语教学的比例,实现学习课甚至理论课的大面积双语教学。
二、 具体措施
对于“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是一项难度很大、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
的系统工程,而建立学习型组织又必须经由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的历程。我们在团队教师队伍的整体构建建设中,根据工学专业的专业特色,主要抓“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规划: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培养规划,确定其教
学任务,青年教师在第一次承担教学任务时与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共同负责该课程,通过经验渗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2、 教学观摩及经验交流:本教学团队长期举行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会,对于青年
教师主讲的课程,常常组织本教学团队其他成员旁听,并随后举行讨论会,在会上大家提出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意见,收取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组织青年教师定期听取资深老教师讲课,取长补短,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3、 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提供“定岗实践、产教结合”的教
学模式,选派中青年教师轮流到实训基地,既教学生,又管生产,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4、 加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联系,派教师深入企业,了解新技术、新工艺,参与实
际生产和技术改造。
5、 安排教师参与学校和企业的科研项目与技术开发。
6、 从企业单位引进一批有实践经验的技术员充实到教师团队中。
7、 选派青年教师到校外研修。通过青年教师的读博、社会实践、对外引进学术资
深的客座教授,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群体化优、学识水平高、素质优良、一专多能的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