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于专业应用能力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基于专业应用能力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涵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对各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按专业应用能力,构建课程体系结构。基于专业应用能力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将课程体系划分成若干课程模块,每个模块由相关的2~4门课和1个课程设计组成,强化对一种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其特点一是以专业应用能力划分模块;二是强调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加强了课程设计内容,强调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应用能力包括:人机界面分析、设计、编程和调试能力,计算机网站建设和网页制作能力,小型系统分析、设计、编程和调试能力,典型数据库分析、设计、编程和调试能力,
对应学生应该具备的四个专业应用能力,构建了四个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分别是基本编程能力模块、网站建设和网页制作模块、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模块、大型数据库开发模块。通过模块中的课程设计将几门课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掌握一种专业应用能力的目的。比如网站建设和网页制作模块对应的课程由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ASP.NET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三门课,及两周的动态网站课程设计构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不是传统上的对一门课的锻炼或训练。而是融入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计是一个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能够通过课程设计融合了模块化课程体系中的理论知识,锻炼了专业应用能力。
一般来讲都是在一个学期内集中开设一个模块,培养一种专业应用能力。
经过四年的实践,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带动了专业对口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2011届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为60.3%,到2012届,这一数字达到了70.7%。在提高专业对口就业率的同时,就业质量也大幅度提高,2012届毕业生平均工资3500元,其中董刚同学经过管理信息系统模块的训练和实训后,成功应聘到IBM,从事Java软件开发工作,初次就业月薪达8000元,就业一年后,现在被IBM公司外派到山西移动从事移动项目开发工作,年薪15万。2013届学生是完整实施模块化教学的一届学生,经过统计,该届93名学生初次就业率为97.8%,专业对口就业率为80%以上,学生的平均工资超过4000元,就业质量也大幅度提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3届毕业生孙佳伟同学成功入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航天五院),从事空间技术研发工作,参与重要航空器部件的控制算法研究。他的办公室与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办公室紧挨着。再比如,季青萍同学被北京文思创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录用,从事.net软件开发工作,年薪达12.8万元。周东同学进入中国科学院软件中心, 像他们这样刚入职年薪就达10万元以上的有7人。09级的匡昊同学在毕业答辩时说“感谢学校对我们的培养,我们已经有好多学生都已经将大学四年的学费赚回来了,我们会更加努力工作的,为学校和学部争光!”。
2、 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质量提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经历了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校训企”合作模式,即在就业企业和学校之间加了一个中间环节---企业培训。通过和企业合作对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训,把学生送到企业先参加3周的实习,然后参加3-6个月的实训,这样学生在未毕业前就掌握了企业最新的、最实用的开发技术,很多用人企业反应,参加实训后的学生具备了1-2年的工作经验的水平,学生毕业后可以当作成手使用,直接参与到项目的研发工作。第二个阶段是“引进小微企业进校园”,我们引进了“哈尔滨润博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我校优秀毕业生创办,公司定位在服务中高端企业及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的专业网络应用服务商,主要的业务是网站建设、网站搜索引擎优化、软件开发等。该公司成立于2009年。哈尔滨百事可乐有限公司、哈尔滨电视台有线频道、龙江省电力科学研究院、俄罗斯合力叉车销售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均是他们的品牌客户。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到该公司参加公司的生产和运营,不断积累开发经验。
3、 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在计算机学部,学生课外创新活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面向精英的创新实验室,以参赛为目的;一种是面向大多数的普及型的开放实验室,以学习为目的。
2009年学部成立了“电子信息创新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可自带课题进入实验室,也可以由指导教师给出创意,组织指导学生创作。
四年多来,电子信息创新实验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第四届全国传感器应用大赛优胜奖一个、黑龙江赛区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两个,获得2010年黑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三等奖两个。2011年,获得了全国第六届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三等奖一个,第五届美新杯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黑龙江省一等奖一个,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黑龙江省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一个。第五届美新杯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三等奖一个。第六届美新杯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黑龙江省赛区二等奖一个。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大赛黑龙江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一项。第十三届挑战杯省级一等奖一项,2013年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2013毕昇Rigol杯全国电子系统设计大赛一等奖一项,三等奖2项。
目前,学部共设有“电子信息创新实验室”、“软件创新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创新实验室”和“电气工程创新实验室”等四个创新实验室,共10个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团队,140多人直接参与到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来,占到我学部学生总数的15%,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13年春季学期,学部对计算机专业开放实验室,实行“浸泡实验室计划”。即在低年级学生中,采用固定机位、小班上课,让学生浸泡在学习的环境中,所有的实践类课程都采用小班上课,这样上课的时候方便边讲边练,课下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这个环境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在70%以上的学生课余时间都主动到实验室上机练习,编程序,渐渐地实验室成了大家交流学习的基地。仅半个多学期,学生课余上机时间累计720多人次,约1500小时,也就是说,平均每人每天有1.5——2小时的课余时间是在实验室度过的。开放实验室为学生的学习和科技创新提供了环境和平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和改善了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