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无悔选择

发布者:权威发布时间:2019-04-24浏览次数:1268

(原题:《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无悔选择——记2018“感动龙江”年度人物获奖者、黑龙江东方学院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孟新》,本文首发于2019年3月26日出版的《东方学院报》第三版) 

        20世纪90年代初,孟新同志带领一群离退休的老共产党员和资深教育家、管理专家创办了我国首批、黑龙江省首所民办普通高校——黑龙江东方学院。26年光阴如梭,历经一批又一批东方人的接续奋斗,一所现代化的民办高等学府已经巍然屹立在美丽富饶的黑土地上,成为万千学子的向往、黑龙江高等教育改革的标志性成果、龙江百姓的骄傲和自豪。

老骥伏枥——东方人的初心与梦想

        1990年代,中国的大学始终是国有公办的一统天下。民办大学在社会上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概念。由于教育资源有限,每年都有大量渴望读书深造的学子被挡在大学的校门之外。在国家越来越繁荣、老百姓越来越富裕的大环境下,能把自己的子女送进大学的课堂,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普通百姓最迫切、也是最质朴的需求,大学梦几乎是千家万户普通百姓共同的梦想。面对无数新生代学子的求知若渴,黑土地上老一代的共产党员和资深教育家们也在不停地思考:改革开放的中国究竟可不可以调动社会和民间力量兴办高等教育,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人民的教育事业可不可以由人民自己来办?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又一个明媚的春天。当时,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领域工作了几十年并长期担任省教委领导职务的老共产党员孟新同志仔细学习、揣摩、领会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并与几位在我省高教战线工作多年的老同事商议,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创意:我们这些人退休以后,创办一所民办大学,为黑龙江省和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闯出一条新的路子,为那些莘莘学子的成长成材铺就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就是凭借着这样的梦想和追求,他们在当代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上留下了拓荒者坚实的脚步。
        1992年12月24日,经时任文教副省长戴谟安审定,原省教委发出《关于批准筹建民办东方实验大学的通知》。1993年5月5日召开了“东方大学建校新闻发布会”,宣布学校正式成立。1993年12月4日,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出《关于设置民办东方大学问题的函》,同意由省政府可根据有关规定,先批准筹办民办东方学院。经学院董事会讨论决定,将1993年5月5日确定为黑龙江东方学院的建校日。这是黑龙江高等教育历史上一个新纪元的开端。一群已经为国家公办高等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老一代共产党员、教育家又开启了他们人生“二次创业”的艰难历程。
        于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第一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黑龙江东方学院就这样在时代的呼唤之下诞生在这广袤肥沃的黑土地上。孟新、尚鹤翔、周长源、刘式勤参与了东方学院发起、创办、建设的全过程。这批年愈花甲的老共产党员、老教育专家主动放弃了颐养天年的美好时光,以对人民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重新开始了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生命征程。创业人薪火相传,前后数千教职员工心手相连、兢兢业业,一砖一石的积累,一草一木的栽培,大家用26年的时间建成了一所现代化的高等学府,在黑龙江省乃至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上书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中国古代曾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诗句,抒发人到老年以后的豪情壮志。一个人从60岁起,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开启人生晚年的幸福时光,这是大多数人晚年生活的正常轨迹。然而,东方创业人却把他们晚年的幸福时光无私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万千学子的成长成材铺就了一条通向未来的光明道路。黑龙江东方学院是一所学校,但它更像是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缓缓展开的一本书。仔细品读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人生追求与梦想的美好,创业创新的甘甜,更能体会到老一代共产党人的生命意义和崇高追求。

白手起家——东方人的创业与进取

        有了国家和政府的批准,有了响亮的校名,那并不等于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办学是培养人的事业,它需要起码的条件。然而当年,刚刚诞生的黑龙江东方学院几乎是一无所有——没有校舍,没有师资,没有资金,没有设备。办一所大学所应该具备的那些最基本条件,东方学院都不具备。
        ●东方学院最初的校舍只能依靠租赁。
        1993年2月,东方大学筹备处“开张营业”时,可以用“房无一间,地无一垅”来形容。据当时的老同志回忆,东方大学最早的办公地点是在原哈尔滨建筑大学借用的一间办公室。参与早期筹备工作的老同志分别从原单位拣来已淘汰的办公桌椅和简单设备,带领几名员工投入筹备工作。我省第一家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就这样开张了。1993年当年开办了6个专业,录取了444名高考学生。从1993年到1998年,在最初的这5年时间里,东方大学先后租用了哈尔滨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校舍、原黑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舍和哈尔滨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舍,分三个地方给学生授课办学。
        ●创办一所现代化的高等学校,必须有可靠的资金来源做保证。
        办学之初,东方学院白手起家,身无分文。办学经费的来源主要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收取学费。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学校一度只能通过商业银行借贷来维持运转。在学校资金周转最困难的时候,很多教职员工都把自己家里的积蓄拿出来,积水成渊、积少成多,有力支持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珍惜每一分钱的办学经费”,这是东方学院艰苦奋斗精神最质朴的表达。为了节约经费,早期的学校领导与普通教职员工一样乘通勤车上下班。有时通勤客车超员,校领导和一部分管理干部就主动下车,自费乘公交车上班,把通勤车的座位留给任课教师,保证教师准时到校上课。当初建校时,孟新同志等几位校领导和普通员工领取同样的工资。为挤出更多的房间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学校领导长期两人共用一间办公室。时至今日,学校领导每天都与教职工及学生同在一个食堂进餐,不搞特殊化。当年负责教学设备和办公用品采购的同志,经常把小宗器材物品用公交车或者自行车运回学校,从不向学校额外申请车量,避免造成多余开销。
        创办之初,东方学院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师资队伍。由于得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全力支持,大批优秀专家学者被聘任到东方学院兼职担任主任教授。以他们为核心,东方学院又感召和凝聚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任课教师。他们教学业务精湛,学术功底深厚,对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前途充满信心。早期的东方学院把这批教师看作是宝贵财富和优质教育资源。由于他们的加盟,东方学院始终保持了一支十分优秀的师资队伍,保证了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6年后的今天,学院的创办者群体都已经进入耄耋之年,而当年那些受聘的老专家和老教师有的正在颐养天年,有的已经离开人世。然而,孟新同志却在学校多个场合强调:“东方学院的发展壮大是在哈多所高校的三千多位教师和干部前赴后继、共同努力工作的成果。东方学院将永远铭记为它的改革、发展和建设付出过辛劳和贡献的每一个人。”孟新同志还曾多次嘱咐学校有关部门,要认真记载统计在这里工作过的每一个人,就连普通的工勤人员也不能遗漏。
        当年,以孟新同志为代表的东方学院创办者群体深知建设一支属于自己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二十余年来,他们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决心和毅力,从零开始,从“选育良种、培育幼苗”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打造东方学院自己的师资队伍。
        经过二十余年的选拔培育,目前东方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以主任教授为带头人,以资深专任教师为骨干,以专任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在六百多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近四百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近百人,基本满足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并且这支队伍正在不断向更高的层次跨越。
        在全新体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队伍,以老一代创办者群体为榜样,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勤奋敬业、刻苦钻研、爱生如子、严守师德。他们已经成为东方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生力军。他们是东方学院事业发展的未来希望,更是学院26年来所积累的一笔最珍贵的财富。

“人民大学”——东方人的追求与情怀

        创办之初孟新同志就强调,东方学院作为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公益性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性质的集中体现。由此,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公益性就成为东方学院始终坚守的办学宗旨。对于“民办”二字,东方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阐释。他们认为,民办的“民”不是指“私人”和“个体”,而是人民。东方学院是“人民大学”,是为人民办的大学,是人民自己办的大学。东方学院的创办者在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坚定信念,那就是要用自己晚年的全部智慧和力量,在龙江大地上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大学”。
        首先,学院明确了全新的教育资产的属性。从立校之初,创办者群体就拒绝了私有制的主张,否定了股份制的建议。东方学院在章程中明确规定:“学院的各项收入全部用于学院教育事业开支和改善办学条件”,“学院的全部财产(包括受赠和办学积累的)都属于学校所有的公益性财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26年来,东方学院在没有国家、政府和企业直接投入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身学费的滚动积累,逐步滚动发展,目前已形成14.7亿元的教育资产。2005年,按国家法律和黑龙江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民办高校“可以一次性给予举办者相当于学校净资产15%的奖励,作为对举办者的初始出资额”。若按此规定执行,孟新和几位创办人每人大约可以取得几千万元人民币的合理所得。但是他们在学校党员代表大会上郑重宣布:“我们永远不会谋取学校资产任何形式的个人所有”,并郑重将此项承诺写进了学校章程。这样就把本该属于他们个人的千万资产无私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充分体现了老一代共产党员和人民教育家的高尚情怀。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影响到了他的家人。孟新的姐姐孟春英逝世后,其家人决定将她多年节省下来的20万元通过设立奖学金的方式全部捐献给哈市道外区某中学的贫困学生。此举受到道外区政府的表彰和媒体的报道。
        其次,形成了全新的劳动人事关系。孟新同志曾经反复强调,在东方学院工作,虽然没有国家事业单位干部员工的编制身份,但也不是受雇于私人老板的打工一族。由于东方学院是非国有的公有资产,因此没有财产分割世袭继承的隐患,没有家族统治裙带关系的困扰,也没有老板和打工者之间的层级界限。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是学校的主人。在孟新同志的倡议下,学院党委制定并多次修订了《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守则》,有效保证了领导干部廉洁奉公,有效营造了清明清朗的育人环境。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东方学院才吸引和凝聚了一支精干高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刻苦钻研的教职员工队伍。东方学院理事会和历届党政领导尊重人才、尊师重教,十分注意凝聚、团结和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尊重他们的主人公地位,注重发挥他们的智慧力量,调动他们投身学院改革、发展和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学院始终注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体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十分重视培育教职员工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用东方精神凝聚人心和力量。按照党和国家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东方学院制定了教职员工工资待遇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的规划。目前,学院已经连续多年按照总额不低于10%的幅度为全体教职员工提升工资。这大大增强了全体东方人的凝聚力,调动了积极性,提升了幸福感。
        第三、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社会承诺。确保每一个家庭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这始终是东方学院不遗余力的追求,也是东方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公益性办学宗旨的集中体现。为此,学院采取了很多人性化的措施来缓解学生及其家庭经济上的压力——学校党委号召广大共产党员和教职工捐资帮助经济困难学生缴纳部分学费;批准经济困难学生缓交部分学费;学校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或休学打工筹措学费;通过设立高额奖学金和助学金奖励制度,其中特等学习优秀奖学金的额度曾相当于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学费;学校学务处还积极协助经济困难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等。这些制度措施极大激励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奋图强、刻苦学习、实现梦想。从1994年至今,东方学院共有万余人次获得奖学金和助学金,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近70%。学校总共支付奖助学金总额两千万元以上。近年来,学校每年都要拿出近百万元用于学生伙食补贴,稳定学生食堂就餐价格,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东方学院健康成长。
        如今,社会上有人将孟新等人形象地比喻为“当代武训”,也有人说孟新等人是“末代傻瓜”。但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他们是在用自己生命的余热去实践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是依靠这种新时代的“傻瓜精神”、“武训精神”,东方学院才凝聚了全省各高校的大批资深教授专家,感召了一批热爱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东方精神也直接感染和熏陶了一批又一批东方学子,形成了艰苦奋斗、团结奋进、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的独特品格和校风学风。
        时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的周济同志来学院视察时说:“东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奇迹”。
        十九届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的吉炳轩同志当年来学校视察时激动地说:“你们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你们功德无量,万余学子和他们的家长都会感谢你们”。
        2012年,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组长,时任教育部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志宏率专家团对东方学院的办学质量进行评估。在他所给出的结论性意见中指出:“公益性的办学方向和优良传统,已经成为东方学院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东方学院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行的另外一位专家、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郑邦山激动地说:“黑龙江东方学院,这是一所应该获得更多尊重的学校”。
        201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颁布表彰决定,授予孟新同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时任中共黑龙江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的徐梅同志为孟新颁奖。已经85岁高龄的孟新在发言中强调,东方学院能够取得如此初步成就,是由先后在学校工作的以共产党员为主体的近三千位老教授、老专家和管理干部团结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艰苦奋斗的成果。我个人在东方学院工作中的作用微不足道,只是尽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应尽的义务。我认为,中组部的表扬是对东方学院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表扬和肯定。从这个认识出发,我代表全体在校的和已经离校的老党员感谢和接受中组部给予的这份荣誉。
        在26年的时间里,东方人不仅缔造了一所现代化的高等学府,而且缔造了宝贵的“东方精神”——立校为公、厚德树人。东方精神不仅物化为一砖一石的积累、一草一木的葱绿、一代代人的奋进,更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浸润着万千莘莘学子的心田,滋养哺育他们健康成长,把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努力变成现实。东方精神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一笔永恒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