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黑龙江东方学院创办的第二十六个年头。已经年近九旬的孟新、尚鹤翔等老一辈校领导仍然坚持到学校参加会议、调研、座谈、巡视……看着忙碌的师生,看着眼前这巍峨的楼宇和优美的校园环境,老人们的心里涌起了阵阵欣慰和自豪。
1992年,几位从黑龙江高等教育战线上光荣离岗的老教育工作者,在多所省内知名高校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下,筹划创建我国首批、黑龙江省首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黑龙江东方学院。26年的艰苦创业,26年的砥砺前行,在没有政府和企业直接投资的情况下,黑龙江东方学院仅仅依靠学费滚动积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一所以本科教学为主、具有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万人规模民办大学,为5万余名莘莘学子创造了读书上大学的机会,为国家发展和经济社会生产建设一线培养和输送了4万余名优秀毕业生。
按照我省相关规定,民办学校可以用学校资产的15%作为对创办者的奖励。然而以孟新为代表的创办者群体毅然决定并在学校党代会上庄严宣布:“永远不会谋取学校资产任何形式的个人所有,东方学院的校产属于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这标志着,他们把本该属于自己的合理回报无偿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感天动地、可敬可佩!
2019 年 1 月 28 日,2018“感动龙江”年度人物(群体)颁奖典礼在哈尔滨举行。孟新获得2018感动龙江年度人物称号。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安享天伦之时,你选择筚路蓝缕,助力莘莘学子圆梦。在收获财富之际,你选择风淡云轻,不忘谦谦君子之风。鞠躬尽瘁,大爱无私,温润如玉,德耀东方!”
然而面对荣誉,孟新却表示,我做的这些都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微不足道。共产党员就应该这样。作为学院创办者群体的代表和全体东方人的代表,我感谢并珍惜上级组织给我的这份荣誉并将继续带领全体东方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做出东方人应有的贡献!
在我眼中,孟新老先生就像是“东方”大家庭的家长,而我则是这个家庭的普通一员。尽管我与他几乎没有过直接对话,但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他的境界、他的情怀都无时不刻的在影响着我、激励着我。
古语有云:“良禽择木而栖”。现代社会,无论是做人、做事,选择更好本无可厚非,希冀完美也理所当然。但是对于选择,能做到始终如一的坚守和矢志不渝的开拓,却不多见。孟新等老一代创办者们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示范和榜样。
在我讲授的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上,我曾经跟学生们分享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内涵和要义。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这句话来夸赞教师的辛勤付出,但作者李商隐却在整首诗中体现着凄凉与愁苦。我以为,如果真的把人民教师比作蜡烛,我更愿意去相信蜡烛不只是为了照亮别人而是为了燃烧自己。燃烧自己才是它本身的崇高追求和价值所在。这背后所饱含的“奉献精神”,是一个大写的“爱”。作为一名人民教育家,没有发自心底的那份对于学生、对于教育事业的最深沉的爱,就不可能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这就是我对东方精神最深切的体悟,向以孟新为代表的学院创办者群体致敬!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黑龙江东方学院大家庭中的一分子,中国梦于我而言就是我的人民教师梦、我的东方梦。我坚信,在孟新等老一辈创建者群体的榜样引领下,在一代一代东方人矢志不渝的接续奋斗下,全体东方人砥砺奋进、薪火相传,一定会早日圆梦,再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