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黑龙江东方学院门诊部建立十年回顾

作者:发布时间:2016-03-01浏览次数:69

卫生所建所由来

门诊部的初始名称是卫生所。正式筹划建立卫生所,是在2005年。那一年,黑龙江东方学院党委遵循党中央部署,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简称“保先”教育)。

活动期间,同学们反映学院地处市郊,看病很不方便,希望学院能有一个医疗机构,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学院党委从为师生办实事出发,采纳了这一提议,把建立医疗机构问题列入了工作日程,2005年末筹建工作即正式启动。

建所的第一项工作,是学院领导委托具有临床医疗和管理工作经验的潘明德教授起草“黑龙江东方学院卫生所建所方案”。方案列出的工作任务是:为全院万余名师生员工常见病诊治、预防保健、院内急诊急救、新生体检、及学院大型活动的医疗保健工作服务。方案拟定后,经刘式勤副院长修改充实,在学院院务会议上获得通过。

2005128,学院将院内基建处、总务处、体育教研部共用办公的、使用面积约400平米的车库二楼房舍腾出,作为卫生所用房;任命潘明德教授为首任所长;划拨出专项钱款用于卫生所房屋改造、购置诊疗设备和办公物品。

学院确定了卫生所于2006220试开诊,31正式开诊的时间表。筹建工程于当年12月中旬正式启动。

在学院孟新院长等领导的全力支持下,筹建工作全方位展开建所申报材料的准备与呈送,工作人员招聘、房屋改造工程、设备购置、规章制度的制定等基础工作同步进行。 2006120全部筹建工作按照计划圆满结束了。

2006220,卫生所按学院预定的日期如期试开诊,28日领取了市、区卫生局颁发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31,实现了正式开诊的计划。从开始筹建到正式开诊历时两个月。

卫生所在用人数量和科室设置方面,意识到学院资金偏紧的状况,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抛开一切条条框框的限制,完全从学院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从节俭、实用、压缩、够用出发,迈向自行开创的一条建所之旅。

学院给卫生所定编10人,九月份前先聘7人,即3名医生,3名护士,1名收款、保管兼投药人员,先满足开诊的最低人员要求。九月份后再考虑增聘X光、超声、药局、检验4个科室,每个科室定员1人,专业人员人数需11人。对于一所超万人大学来说,医疗机构既要科室较齐全,又要以较高质量、规范地完成校内与医疗、预防工作有关的各项任务,只有11名卫生技术人员,这个人数当是少到不能再少的地步了。

在人手少的情况下,想要把工作担负起来,唯一的出路就是聘用有能力的人员。在聘用的11人中,3名临床医生、1X光医生是哈医大退休的、具有多年临床医疗工作经验的主任医师、教授,其中有的还是硕士生导师;1名超声医生和1名临床检验技师毕业于哈医大,具有副高职职称,护士和药师等5位人员也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卫生所开设之初的科室有第一诊室,第二诊室,处置室,治疗室,药剂室,收款室,B超心电室,静点观察室,静点室、理疗室。 开诊后,日均门诊量在50人次左右;夜间门诊量约5-10人次。病种以内科、皮肤科、外科常见病居多。卫生所的建立及初步显现的实际作用,得到全院师生员工的欢迎 

为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与科学性,3月中旬,增设了检验室;6月份增设了X线放射诊断室,卫生所医疗设备的添置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得到学院的支持。

事在人为,贵在自尊

建所之初,学院资金不富裕,新设立的卫生所一切都是从简的,“学院内部现有的物品中能够将就使用的就不购买新的”是卫生所添置物品的原则。房舍是旧房改造的;办公的桌椅板凳大多是学院仓库中的旧物,X光机是经过拼凑装配的二手设备,检验设备处于原始的显微镜阶段……,从卫生所的一切家业物件上,可以看出这是个家底单薄的部门。

值得一提的是,简陋落后的工作条件,并没有让创业的工作人员心灰意懒和萌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思想,相反,倒激起了大家满腔的创业豪情,“事在人为,一定办好卫生所”,同志们私下不约而同地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实在地说,这幢简陋的小庙不怎么样,里边的几尊“神仙”却是颇有道行的,他们都是来自省内大医院的退休临床医学专家。“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干吧。”他们相信,通过实际行动完全有能力改变眼前不被人看好的状态。

谁说小小的卫生所干不了大事?工作现实做出来有力地回答。2006年建所当年,卫生所为当年录取的近3000名新生进行了体检,结束了建院以来年年有偿求助院外医疗单位体检的历史。同年,学院工会征求卫生所能不能为教职工做一次身体健康体检?卫生所回答,䏻。说了就兑现,2006年的教职工体检任务顺利的完成了。能做B超吗?䏻。䏻拍片子吗?䏻。能做生化检验吗?䏻。能做心电图吗?䏻。能做表浅手术吗?䏻。能看皮肤病吗?䏻。能够祛斑除痣吗?能。能看心脑血管疾病吗?䏻。能拔牙吗?䏻。能打耳洞吗?䏻。能承担防控甲流疫情的任务吗?能。能承担校园内急诊抢救任务吗?䏻。

卫生所经受的最大考验是2009年应对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疫情对全院师生员工的突袭事件。当年1015日,校园内甲流发病病例明显增多,工作量骤增,显露出疫情爆发的严重苗头。对待这种情况最为有效的应变办法,就是在校园内设立临时观察病房,就近及时治疗。学院采纳了卫生所的建议,决定在体育馆设立“发热观察诊疗室”,设置男、女两个留观病室,室内摆放病床160张。

卫生所全体同志立即行动起来,全力投入“发热观察诊疗室”的筹办工作中,他们凭借多年医疗领域管理与临床工作的经验,结合现实需求,创造性地制定了“发热观察诊疗室工作开展方案”,设计印制了临时病志“医学观察登记本”、“发热病人日统计表”、 “发热观察诊治患者须知”等工作软件,组织安排了医务人员岗位与任务。筹备工作仅用了29个小时,诊疗室和三个诊疗工作区就投入了使用,首批19名发热患者住进了工作有序的院内病房。潘明德所长、护士长丁波值第一个夜班,为的是通过与患病师生亲切沟通,进行防控宣传,赢得信任,缓解紧张情绪。

发热观察诊疗室的建立,有效地发挥了遏制疫情蔓延的作用,全院患病的教职员工全部在校园内治愈。此期间,卫生所全体人员昼夜奋战在医疗第一线,默默地付出着辛苦。每当送走一批痊愈出院的师生,他们的心情都充满了无限的欣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卫生所的一个个承诺都做到了。另外,在考场、运动会等学院大型活动的现场上,身着白服的医务人员成为必有的工作人员。全院师生员工通过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渐渐地认可了卫生所。

建所后的10年间,学院领导逐年为卫生所添置设备。2009年始,学院购置了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尿分析仪和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替换了手动显微镜血常规、尿常规检测和手动生化检测;2015年又购置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增多了生化检测项目;心电图机由一台增至两台;B超换成了彩超;放射诊断室增添了一台新的高频医用诊断X射线机。卫生所的硬件条件在悄无声息的日积月累中显现出了现代化的风采。

总结10年来所做的工作,日常为师生员工看病近9万人次;外伤、皮肤病等处置近6千次;静脉点滴4万人次;肌肉注射15千人次;拍胸片3千人次;胸透4万人次(含新生体检);B3千余人次;彩超1千人次;各项检验近5万人次;心电5千余人次;接种各种疫苗近3万人次;雾化吸入4千人次;激光理疗38百人次;新生体检、复检3万人次;教职工体检27百人次;运动员赛前体检24百人次。

10年来,急诊往诊189人次,护送重症转院2人。做到了急救物品齐全好用;急诊呼救,立即出发;对待转院者,护送至病房,心系病人安危,尽职尽责。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014年岁末,学院在建院第22个年头,校址由哈市南岗区搬迁至平房区,学院在校园内为卫生所建起了单体的三层楼房,仿欧式的别致建筑,为宽敞恢宏的校园增添了靓丽景色。卫生所迁址后,于201591经市、区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升格更名为“黑龙江东方学院门诊部”。

回顾十年,再续篇章

2016年是门诊部建部10周年的喜庆之年。回顾10年的历程,门诊部兑现了建部时的承诺。在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同时,亦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医方便。

除了上述工作外,还主动承担了校园内医学科普知识讲座等宣传教育工作、每两年一次的教职工体检工作。在高校医疗机构科学研究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编著了一本《校园医学科普集》,撰写了两篇论文和以日记的形式谱写了已达7万字之多的“建所纪实”。

建部十年来,门诊部工作人员,以良好的职业道德, 优良的业务技术,全心全意为全院师生员工服务,与大家和睦相处,言行亲切,从未因态度生硬、医疗纠纷等发生矛盾,被大家誉为“”三级甲等卫生所”、“专家型卫生所”、“专家型门诊部”。

实践证明,医疗机构是大学必须设立的部门,在医疗、科研、教学和政策方面有很多工作可做和值得研究。门诊部全体工作人员将以务实的态度,不虚的行动,行进在为全院师生员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征程中,鞠躬尽瘁,有所作为,用东方精神为学院实现宏伟发展蓝图增添绮丽光彩。

                                                        2016年3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