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概况
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01万平方米,整体建筑造型呈现为一个简洁、大气且纯粹的六面体,建筑内部设有一个中空的阳光大厅。图书馆共五层,其中三层与四层为开放式的大空间布局,通过台阶、大坡道及书架壁,营造出独具特色的“书山”“书墙”“书房”空间格局。
特色空间
馆内设有中外文图书借阅区、读者休闲阅览区、电子阅读空间、朗读空间、研讨空间、红色阅读空间、文化传承空间、学术报告厅、密集书库等功能区域,阅览座位2522席。
图书馆打造特色空间,是传统藏书场所向“知识服务综合体”转型的核心一步,让图书馆从“书籍的容器”升级为“思想的孵化器”。现共建有五个特色空间:
学研间:设于五楼。此空间供读者开展学习研讨、交流培训、创意设计等活动使用。学研间分为容纳3-8人、5-12人的不同规格,读者可按需进行预约。
电阅空间:位于四楼西侧。该空间配备36台电脑,读者可依据电脑旁的操作说明自助上网,便于随时查阅资料。
红色阅读空间:位于四楼东侧。图书馆于该空间特意从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等方面甄选优质党建书籍,供读者阅读及开展党课学习。
文化传承空间:位于四楼东侧。此空间陈列着《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或收藏价值的珍贵中华传统文化书籍,同时备有笔墨纸砚,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书写场所。
茅盾文学奖专区:位于三四楼台阶的书墙处。茅盾文学奖于1981年设立,系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之一,每四年评选一次。展区陈列历年来共11届的获奖图书,供读者阅读。
文献资源
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全学科覆盖、多载体融合”为核心,构建起横向贯通、纵向深入的知识资源体系,成为支撑学习与研究的核心后盾。图书馆馆藏纵贯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实现学校全学科领域的资源覆盖,满足多元知识需求。
截止至2025年9月,拥有传统纸质藏书138.3万册。在载体形式上,除传统纸质图书、期刊外,更整合了电子数据库、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专利文献、音视频课程等数字资源,现有电子图书411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9个。读者可通过线上平台便捷获取全球学术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纸质数字”的无缝衔接,真正实现“一站式”知识获取。
读者服务
图书馆实行全面开放、人性化服务模式,采用集藏书与借阅功能于一体的大流通服务体系。馆藏流通图书全面应用RFID智能图书管理系统,实现自助借还、自助检索及移动终端即时阅读等信息化与智能化服务功能。
图书馆面向读者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馆内无线网络接入、读者咨询服务、教材订购与发放、纸质图书借阅与归还、电子资源访问与下载、移动端图书馆服务、信息素养教育培训、论文代检代查服务、阅读推广活动等。
阅读推广活动
图书馆联合人文学院、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相关服务嵌入各学院教学体系,通过组织专业竞赛的形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学校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于每年4月至6月期间举办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旨在通过该活动深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师生阅读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