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教育的核心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为契机,围绕讨论题目,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形成了三方面的共识,为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是提高对“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理念的认识。徐梅校长和程延江副校长的讲话中蕴含的教育智慧与教育情怀感染着每一位思政课教师。东方学院30年的发展成果来之不易,东方今时今日面临的挑战与竞争迫在眉睫,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办出特色水平就会错失发展良机,功亏一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强化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古人尚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更不能小富即安、小成即满。马克思主义学院认为,学校领导班子提出的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是一种正本清源,更是一种守正创新,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的再认识、再深化。为了实现以教育教学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从教和学两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现代管理的理念,既强化教学过程的管理,也强化学习过程的管理,形成三全育人合力,进而围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提升质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育人水平。如果说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那么思政课教师队伍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两位校领导的讲话体现了学校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程延江副校长的讲话提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每一条都很具体、切实可行,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思路。为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围绕 “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人格正、自律严”的思政课教师培养目标,2022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将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第一,制定并施行《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从青年教师入职培训到助课实习、从攻读博士到骨干培养、从师德师风到业务提升、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研修、从教育教学到科学研究,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做好规划路径和培训指导。
第二,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管理。按照“一师一主讲一辅讲一选修”的模式,为每位教师规划教学和科研方向,并对其提出量化考核的目标要求,与年终绩效考核挂钩,与职称评定关联。
第三,建立竞争机制,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继续举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通过竞赛,努力提高教师投身教学、科研的热情,树立优秀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支持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比赛。
三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夯实育人基础。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追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把课程建设作为头等大事、首要工作。学校提出要将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从课堂教学转入范围更广的课程建设工作评价,教师们对此高度赞同。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五个方面加强思政课课程建设:
第一,精心打造“开学第一课”。用“重大”二字吸引学生,突出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努力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组织集体备课,春季学期的第一课,面向各教学班级统一讲授“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融入思政课教学主题主线,充分发挥关键课程的关键育人作用。
第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鼓励以教研室为单位,形成教学团队,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打造一批精彩讲义、精彩课件、精彩微课、精彩教法、精彩课程资源库。
第三,深化“两个载体+四个融合”的实践教学改革。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在夯实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探索具有品牌示范效应的实践教学模式。
第四,坚持问题导向,在学情调研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开设与专业群结合的理论教学专题,有效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
第五,加强集体备课,做好日常教学组织、实施、质量监控和考评等工作的常规化管理。
正本清源夯实基础,守正创新焕发活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抓住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两个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向守正要根本,向创新要活力,努力把思政课办成让学生开心、教师用心、学校放心的好课。全体思政课教师用心用情讲好思政课,当好引路人,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思政课堂绽放信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