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质量实质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综合反映,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晴雨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学校工作全面转向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按照“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项基础和四项建设”的基本思路,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幕已经开启,学校新的发展时代已经来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招生就业工作如何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实现高质量就业,招生就业团队有着新思考。
面临严峻就业形势,回归教育教学初心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为历年之最,首次突破千万,预计达1076万人。与此同时,国际疫情持续蔓延,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经济恢复仍不稳固、不均衡,岗位需求尚未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疫情导致部分地方高校毕业生外出求职、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受到限制,“就业难”与“招人难”并存,学科专业、行业区域等方面结构性就业矛盾十分突出。面对如此复杂的就业形势,如何才能化危为机:
一是将认识回归到教育教学这个原点。就业竞争归根结底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竞争,而且并非简单的一维竞争,是多维竞争。学生就业工作受社会环境发展影响较大,影响因素较多,形势变化较快,但是,决定就业质量的根本因素依然是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基本规律和不变的核心。学校提出以教育教学工作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教学工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抓好四项建设的思路,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质的具体体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措施,是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性基础条件和前提。
二是通过就业质量反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招生—培养—就业”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人才培养是核心与基础,招生和就业是两翼,能反作用于这个中间环节。如果把校园比作象牙塔,那么就业创业工作就是这座象牙塔与外界联通的桥梁。就业创业工作应发挥与市场紧密连接的优势,通过每年召开各专业生源和就业质量分析反馈会,总结分析社会对各专业办学的反馈建议,为各学院专业动态调整和人才培养提供精准参考数据。
促进高质量就业,构建科学就业育人体系
大学生就业工作绝非简单的就业管理,如何发挥学生就业教育和指导的作用,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已然成为摆在就业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是构建完整的就业教育体系。构建包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咨询测评、团体辅导、职业规划赛事等多种形式的生涯发展教育体系,将就业指导覆盖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将就业关口前移,遵循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探索学业、职业一体化发展的全过程教育模式,启蒙学生的生涯发展意识,生涯教育中深化价值引领,激励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内驱力。
二是构建完整的就业协同体系。坚持就业工作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主要落实到教育教学两个重点工作中,贯穿“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通过全程教育的不断积淀,形成厚重的就业基础。在教育过程中,抢前抓早,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学习上,集中在提高素质上,在过程中养成好习惯,培养自己的意志和毅力。要从入学开始,即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理解竞争的含义,主动面对竞争,增强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内在驱动力。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竞争意识,是涵养学风的关键,是搞好学风建设的内在因素,教风是学生成长的外在因素,二者密不可分,学校提出抓好两个过程管理与教风、学风建设异曲同工,好的学风是对教风的促进,会使教学相长。
三是构建行之有效的就业工作制度体系。学生就业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机部分,做好就业工作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为学生成才提供保障。把制度约束作为就业工作者的行为准则,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补充,双管齐下,形成合力。搭建工作运转平台、学生成长平台,营造优良学风。
确保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与教学的有机衔接
以加强就业基地建设为创新突破口。按照“专业对接企业、学院专业群对接行业、学校对接地区”的“点、线、面”模式开展三级就业市场建设,统筹好专业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的有效衔接,优化就业资源供给。
一是以“地域集中、企业分流”的理念为主导,逐步拓宽就业市场的广度。计划在2022年回访19个重点地区人社部门,开发5个新地区并与当地人社建立联系,加强与现有27家地方人社部门的联系,充分收集当地的优质企业信息并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联系,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招聘需求,甄选符合我校就业工作实际需求的企业推荐给相关专业进行深入对接,搭建教学实习与就业实习基地。
二是以“重点企业数据库”的建设为核心,不断挖掘就业市场的深度。计划在2022年完成涵盖“央企、国企、上市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等100家企业对接,建成企业规模大、专业匹配度高、人才需求量多、薪酬福利好的重点企业数据库。打造高质量、持续性的就业通道,为专业在“双基地”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奋进正当时,扬帆再出发。新的一年,招生就业工作处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议精神,通过招生就业反馈人才培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生源和毕业生就业质量,为学校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