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是在我校进入新发展新跨越的特殊时期、开启新征程新局面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既是一次主题鲜明、目标明确的总结会,又是一次解放思想、凝聚共识的动员会;既是一次围绕中心、重点突出的推进会,又是一次明确方向、压实责任的部署会。下一步,学生工作战线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徐梅校长的讲话和程延江副校长的报告要求上来,针对“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观念、四个建设”,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全力服务好教育教学工作。
一、思想引领“育”学风。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开学后学工战线将组织全校各班级开展学风建设主题班团会,将学风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大一突出“讲文明、守法纪、正学风”主题教育,开展新生适应教育、爱校荣校教育、国防教育、专业情志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大二突出“讲诚信、明目标、固信念”主题教育,开展诚实守信、生涯规划、人文与科学教育、恋爱观教育等;大三突出“讲理想、比成才、争创新”主题教育,开展职业规划、专业技能、创新能力教育等;大四突出“讲责任,比奉献、勇创业”主题教育,开展社会责任教育、感恩教育、就业创业教育、文明离校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加强思想引领,实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跟踪引导教育。
二、协同育人“建”学风。坚持“学教融合”与“多轮驱动”同发展。进一步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构建协同联动的学风建设体系,形成学校统筹、部门协作、学院主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制度保障的学风建设工作格局。探索建立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教学评价和监督部门和各学院定期沟通、解决学风和教风问题的协调联动机制。落实辅导员联系任课教师实施办法,畅通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渠道,加强学生学业问题、思想问题的信息交流,做到各尽其责,分工合作。建立健全家校共育机制,辅导员定期与家长沟通,做好“网上家访”,努力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科学管理“正”学风。坚持“目标考核”与“过程管理”互融合。持续推进“学风建设工程”,在学院学生工作考核中加强学风建设“十率”评比考核。即“七升三降”:提升上课出勤率、活动参与率、考试通过率、竞赛获奖率、外语过级率、考研升学率、就业率,降低违纪率、学业预警率、不及格率,形成“比、学、赶、帮、超”的优良学风氛围。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完善课堂考勤制度、辅导员听课制度、学业预警制度、教师联系制度、家长联系制度。推进辅导员进课堂、进班级、进寝室、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的常态化,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对学业困难、心理问题、网络成瘾等学生建立档案,针对性地开展心理重塑和学业帮扶,促进学生学习自觉性与能力的提高,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合力。
四、专业辅导“助”学风。坚持“学业辅导”和“生涯发展”皆促进。认真做好各年级学生学情分析,精心组织各班级学风建设大讨论。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学生“专业情志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通过专业导论课、校友见面会、专题讲座、学术论坛、实习实践、走访参观等形式,加强对新生专业学习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前景,打造优良学风,调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优秀校友访谈主题活动,邀请优秀校友讲述个人求学经历,让学生树立起强烈的专业自豪感和专业归属感。修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德育学分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学生个人成长考核和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品牌活动“促”学风。坚持“榜样示范”与“文化育人”共提升。发挥典型模范的引领示范作用,以“东方之星”群体为依托,深入挖掘可亲可近可敬可学的优秀学生个体和群体典型。加强朋辈教育成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发挥“榜样的力量”宣讲团,充分发挥师德楷模、榜样先锋等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行为引导作用,用他们的学养学识、人格修为影响带动学生。加强学生第二课堂建设,扩大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覆盖面,推进“一学院一品牌”“一专业一赛事”体系建设。办好“养正大讲堂”,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开设讲座,浓郁科研学术氛围,营造学习文化气氛。组织开展专业介绍会、新老生交流会、优秀学生报告会、考研经验交流会、优秀毕业生座谈会等,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
方向既定,目标已明,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学生工作战线将通过深入开展学风建设系列活动,努力打造立体化、精细化、全程化的学风管理体系,深入推进优良学风建设,努力创建优良的学习环境,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打造“学在东方”的学风建设文化氛围,促进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