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上午,孟新同志追思会在我校图书馆报告厅隆重举行。与会人员怀着无比悲痛和崇敬的心情,追忆孟新同志光辉的一生、缅怀孟新同志的卓越贡献、讴歌孟新同志缔造的东方精神、凝聚发展奋进力量。追思会以现场和线上直播的方式同步进行。
追思会现场
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姜广福、省教育法治学会会长任铭越、省民办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于长福,孟新同志长女孟丽,校长徐梅、党委书记王敏,副校长韩玉平、张明华及理事会理事张守文、彭楠出席。副校长程延江主持追思会。
全体参会人员肃立默哀
图书馆报告厅,庄严肃穆。主席台正中央的显示屏上,孟新同志的遗像安详和蔼。会议标题“孟新同志追思会”醒目凝重。9时,追思会正式开始,哀乐低回,全体参会人员肃立默哀,向孟新同志致以无限哀思。
与会人员观看专题片
《致敬东方之魂——孟新》
与会人员首先观看了反映孟新同志一生足迹和东方学院办学历程的专题片《致敬东方之魂——孟新》。随后,姜广福同志宣读了孟新同志生平。任铭越、李成文、杨同舟、赵云龙、高文举、赵龙、王恩来、杨士铎、孟丽分别从不同角度发言,深情表达缅怀思念之情,回顾了与孟新同志相处的往日时光,赞颂孟新等学校创办者缔造的东方精神,宣示继承前辈遗志、立足岗位、做好工作的坚强信念。
黑龙江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姜广福
介绍孟新同志生平
任铭越回顾了在老领导孟新同志带领下的工作经历。老领导别开生面的工作风格和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令人折服、一生受益。老领导在重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政治智慧和高风亮节让人印象深刻。老领导面对个人利益的云淡风轻,更是让人高山仰止。
黑龙江省教育法治学会会长
任铭越发言
李成文回顾了与孟新理事长共事的十三年,令他终生难忘。老人家追求理想、舍弃自我、不图回报、一心办学的高风亮节,积极谋事、认真做事、知难而进、图存求强的顽强意志,脚踏实地、谦虚谨慎、持重执着、质朴无华的性格与作风,无时无刻不在感染、激励吾辈。孟新同志是吾辈之前辈,更是吾辈之良师益友。老人家的贤者之德、君子之风、大家风范,将成为吾辈永久的财富。
黑龙江东方学院原副院长
李成文发言
杨同舟回忆了在孟新领导下开展应用性人才培养、推动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室建设、推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培育“双师型”教师,以及为申办专业硕士指明方向、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难忘历程,感念老领导尊师重教、礼贤下士的风范。
食品与环境工程学部原主任、主任教授
杨同舟发言
赵云龙在发言中赞颂孟新理事长的战略眼光。他说,专业建设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强”的思路,让东方学院独具特色。他还回顾了孟新理事长帮助自己垫付就业初期需要上缴的城市增容费的感人故事,感恩老教育家爱生如子、关爱职工的温暖情怀。
总务处处长赵云龙发言
已经在学校学习工作22年的学生处处长高文举难掩悲痛,深深感佩孟新老前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风亮节。他说,正是因为孟新老前辈用生命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东方学院才凝聚了大批资深教授专家,感召了一批批热爱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也感染和熏陶了一批批东方学子,为他们铺就了一条成长成才之路。
2004届毕业生、校学生处处长
高文举发言
青年教师赵龙在发言中感谢东方学院,让他梦圆三尺讲台。感恩老前辈的谆谆教诲,让他成长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全体教师将化悲痛为力量,在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把教育当成终生事业而不是谋生职业,潜心教书育人,奉献全部力量。
2005届毕业生、信息工程学院教师
赵龙发言
王恩来作为校友代表,深情回忆求学历程,感谢母校的培养之恩,广大校友将谨记教诲,用拼搏和奋斗传承、发扬东方精神,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东方力量。
校友代表王恩来发言
杨士铎同学代表全体在校生发言,老前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将永远激励东方学子奋进前行,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东方青年的最好成绩。
在校生代表杨士铎发言
远在大洋彼岸的孟新长女孟丽,通过视频致辞,对徐梅校长及其团队在父亲生病及去世后所付出的大量艰辛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回顾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孟丽难掩悲痛。她说,父亲生前跟她探讨最多的就是东方学院的大事小情,深感“为人民办大学”已经融于父亲的血脉。新老交替是历史必然,因年龄原因,父亲近几年将主要精力和心血都放在寻找一位能将东方事业、东方传奇和东方精神完整的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优秀掌舵人上。父亲认为,徐梅同志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东方下一代掌舵人。在父亲的多次盛情和诚意之下,徐梅同志于2021初接受邀请,自愿不取薪酬,正式出任东方学院校长。为了东方学院的更好发展,父亲主动提出退出领导岗位,正式提名徐梅同志担任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今年六月学校召开四届一次理事会,选举徐梅同志担任理事长,完成了理事会换届工作,实现了新老交替。历经一年多的实践,徐梅同志展现了她杰出的领导才能和现代的发展理念,父亲倍感欣慰,坚信东方学院一定会在徐梅同志的领导下承前启后,再创辉煌。我也相信东方学院一定会越来越好。
家属代表、孟新同志长女孟丽
在国外通过视频方式追思缅怀慈父
最后,校长徐梅发表讲话。
校长徐梅讲话
徐梅强调,孟新是东方事业的开拓者、东方精神的缔造者。孟新同志住院治疗期间和逝世后,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领导同志致以亲切问候和关怀,社会各界、东方退休老同志、广大校友、全体师生员工都以各种方式表达哀思和不舍,我谨代表东方学院向大家致以诚挚谢意。
徐梅指出,孟新同志是一位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一位勇立潮头的改革先行者、一位建树丰厚的教育管理者、一位心怀大爱的躬身育人者。今天我们在这里追思他的一生,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和高尚人格,学习他的教育风范和教育智慧,表达我们的沉痛哀悼和依依惜别。可以说,孟新同志的光辉一生足以彪炳史册,宝贵精神财富将激励东方事业弘毅致远。纪念孟新同志的最好方式就是继承他的遗志,继续他未竟的事业,承担民办教育的历史责任,将东方学院建设好、发展好,办成真正的人民满意大学。我本人也是在孟新前辈的感召下来到东方的。为了让我到东方学院来做工作,他持续多年、不下十数次和我诚恳交谈。我理解,他就是想为东方学院请一个好的接班人,把东方精神和东方事业传承下去,这是他的夙愿。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信任比黄金都宝贵。对于我来说,没有理由或者说无法拒绝孟先生的这份信任和重托。和我一样,在座的很多人都聆听过理事长的谆谆教诲,让我们牢记、笃行。
徐梅强调,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化哀思为动力,向孟新同志和所有关注关心东方发展的各界人士作出承诺:
一要凝心聚力、团结一致,在学校新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下推进东方事业全面发展。孟新同志将学校大任托付于我,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深知作为东方学院事业的接班人,绝不意味着权力、地位、荣誉、利益。相反,只有理想、情怀、使命、责任,只有甘于牺牲、勇于奉献、夙夜在公、全力以赴。我必须做好牺牲名利、牺牲健康甚至牺牲生命的思想准备。全体东方人必须形成共识:东方是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守护她、建设她、爱护她、发展她。这才是我们东方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是孟新同志最大的愿望。
二要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在新时代深化东方事业的创新发展。东方是一所年轻的学校,有辉煌的发展历程,令人称颂,得到了社会、学生、家长的认同,但成绩只代表过去。高速发展的社会,不进则退。我们是东方精神的传承者,更是新时代东方精神的诠释者和续写者。先辈开路、精神永存,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我们要向孟新同志一样坚守初心、胸怀教育事业,与改革同成长、与发展共蜕变,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要具有担当、谋划长远,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洪流中实现东方事业的有序发展。东方要办成百年名校,必须要有孟新等老一辈同志的胸怀和理想,必须要有更高更远的追求。我们要向创办者一样,既要敢想,更要敢做。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近三十年来,国家民办教育风起云涌,不断壮大,但更多的是在发展中成长,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探索实践。如今,我的面前有孟新等老一辈缔造的东方精神引路,我也正在努力圆梦。我以为,这才是对孟新同志为之奉献一生的教育事业的报答,更是东方精神的传承。我们今天深切缅怀孟新同志高尚无私的一生,无限感念他留给东方人的无尽财富,就是一种集体力量的凝聚和宣示。这是最强大的东方之力、最响亮的东方之声。我们要向老一辈创办者那样团结一心、从高尚的事业中汲取动力和快乐,凝神于民办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老一代创下的东方基业和声誉,聚力于学校事业的进取发展,不谋私利,一切行动以符合东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准则,坚守于立校为公、厚德树人的精神高地,坚定地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徐梅最后强调,孟新同志的一生,是为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让我们永远铭记他的精神,致敬他的伟绩,继承他的遗志,用东方崭新而辉煌的未来告慰孟新同志的在天之灵。
副校长程延江主持会议
程延江在总结讲话时说,孟老在为人、为学、为师等各方面做出了积极表率,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他的离去是教育界的巨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导师、好同事,但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孟新同志的一生是丰富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把生命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把晚年的幸福时光献给了黑龙江东方学院和东方师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堪为立校为公、无私奉献的楷模,不为营利、坚持公益办学的楷模,同仁办学、尊师重教的楷模,爱生如子、厚德树人的楷模。缅怀孟老最好的方式,就是守护好、践行好他遗留下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孟新同志那种奉献教育、贡献社会的工作精神,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工作态度,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进一步精诚团结、求实创新、勤奋工作,以更加高昂的热情加倍努力工作,为推动孟老未竟的东方事业和民办高等教育继续前行,不断开创黑龙江东方学院发展的新局面。
全体中层干部、教工代表、退休老同志代表、校友代表、在校生代表近百人在现场参加活动,部分退休老同志、教职工、在校学生、校友在线上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