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荣光・德润校园 | 朱晓东:冰与墨间铸师魂​

发布者:高月发布部门: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9-13浏览次数:10

编者按:在黑龙江东方学院2025年师德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中,我校涌现了一批优秀典型。他们中,有人深耕教学一线,把每一堂课都打造成精品;有人心系学生成长,用关爱架起师生连心桥;有人带领团队攻坚,以集体智慧赋能教育发展……这些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润物无声的坚守;没有轰轰烈烈的宣言,却有日复一日的践行。他们是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生动缩影,更是激励全体教师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为弘扬高尚师德,树立先进典型,特别推出【师者荣光・德润校园】系列推送,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先进典型的世界,聆听他们的教育心声,感受他们的师德魅力,在榜样的引领下,共同书写我校教育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图片

在零下20摄氏度的工作台上,手把手教学生调整刻刀角度,指尖沾着未化的冰碴却眼神专注;在深夜的冰雪艺术中心灯光的晕染下,俯身帮学生修改冰版画构图草图,铅笔在纸上划出细密的线条…… 这一幕幕,正是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冰雪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朱晓东日常育人场景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冰版画创始人,他以数十年艺术坚守为基,以创新教学为桥,以社会担当为翼,用一言一行诠释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获评学校2025年师德建设先进个人。

艺术探索筑根基:以执着匠心开创全新领域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底色是坚守。”这句朱晓东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从艺四十余年的真实注脚。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的他,怀揣对冰雪艺术的热爱投身哈尔滨兆麟公园冰灯艺术工作。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中,他每天与冰块、刻刀为伴,从冰雕造型到灯光搭配,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

2000年的一个雪夜,朱晓东在清理冰雕残留墨迹时偶然发现:融化的冰面与墨迹交融后,经宣纸吸附竟呈现出层次丰富的肌理感。这一发现让他如获至宝,从此踏上冰版画创新之路。他自制30多种雕刻工具,调试数百种颜料配方,摸索出“室外低温防洇墨”“防冻液固色”等技法,让“冰与墨”的碰撞绽放出独特艺术魅力。

如今,他的冰版画作品被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十余个国家的艺术机构收藏,《人民日报》称其“让冰雪艺术有了新的表达维度”。而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严谨,也成为他教书育人的底色。

创新教学育人才:以暖心陪伴点亮成长之路

“冰版画不是简单的‘刻’与‘印’,而是要让作品有温度、有故事。”在朱晓东的课堂上,专业知识传授始终与育人情怀紧密相连。为破解艺术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朱晓东将工作室打造成“第二课堂”,他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冰版画大赛等实际项目,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技能。朱晓东常说,艺术创作要接地气,要扎根家乡的土壤。这句话让很多学生找到了创作方向。

“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朱晓东始终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在创作指导中,他注重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他经常鼓励学生,“艺术没有固定范式,大胆尝试才能突破边界。”他从不会否定同学们的想法,而是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他通过师徒传承和研修班等形式进行冰雪艺术人才培养,累计培养人数超过1000人,许多学生成为了冰雪艺术领域的佼佼者,为冰雪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会担当显情怀:以艺术力量赋能时代发展

“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更要让所学所长服务社会。”朱晓东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将个人艺术追求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用冰版画艺术传递正能量。

在理论研究领域,他历时五年编撰完成《舞动冰魂——中国冰版画创作与研究》《冰雪之技》等专著,填补了国内冰版画理论研究的空白,为冰雪艺术学科建设提供重要支撑。2017年,他牵头成立黑龙江冰版画院,带领团队研发“四季制冰技术”,通过温控设备让冰版画创作突破季节限制,使这一北方特色艺术在南方地区也能广泛传播。

在文化传播方面,他带着冰版画走进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高校和美术馆,多次受邀赴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参加国际艺术交流活动,用冰版画讲述中国故事。2024年哈尔滨冰雪季期间,他在中央大街设立“冰版画创作体验区”,带领学生现场演示创作过程,吸引数万游客参与体验,成为展示哈尔滨城市魅力的“流动名片”。

从冰雕艺人到大学教授,从艺术创新者到师德楷模,朱晓东用四十余年的坚守诠释着“师者仁心”。他手中的刻刀,既雕琢出冰与墨的艺术传奇,也刻画出育人育心的师者本色。正如他常说的:“冰会融化,但艺术与教育的温度永远不会消散。”这份温度,将继续照亮更多学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