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黑龙江东方学院2025年师德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中,我校涌现了一批优秀典型。他们中,有人深耕教学一线,把每一堂课都打造成精品;有人心系学生成长,用关爱架起师生连心桥;有人带领团队攻坚,以集体智慧赋能教育发展……这些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润物无声的坚守;没有轰轰烈烈的宣言,却有日复一日的践行。他们是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生动缩影,更是激励全体教师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为弘扬高尚师德,树立先进典型,特别推出【师者荣光・德润校园】系列推送,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先进典型的世界,聆听他们的教育心声,感受他们的师德魅力,在榜样的引领下,共同书写我校教育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深夜的微信对话框中,逐字逐句批改着学生的实习报告;高烧卧床时,固执地让护士在左手扎针,只为右手能继续敲击键盘处理工作—— 这是我校人文学院新闻系讲师赵思洋工作中的寻常片段。自2018 年踏上讲台至今,她用七年光阴将“教书育人”四个字酿成了温暖的故事,在三尺讲台与学生心间架起了爱的桥梁。没有惊天壮举,却以点滴坚守诠释着“师者如光”,2025年,赵思洋被评为我校师德建设先进个人。
深耕讲台,让知识传递有厚度
“赵老师的课,从来不会让人走神。”这是学生们对她的一致评价。从《新媒体概论》到《新媒体实务》,赵思洋承担着10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每门课的教案她都会根据行业动态年年更新。为了让课堂更贴近实践,她主动对接《生活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为2015级至2021级的学生搭建起稳定的实习平台。
在课程思政的探索中,她更是下足了功夫。历时五年打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改革,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课堂实践,指导学生获得了“新时代ㆍ中国故事”主题征文成人组三等奖,相关教学案例获校级思政教学竞赛三等奖。“新闻人首先要守好初心,我想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就明白这个道理。” 她这样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
科研路上,赵思洋同样步履不停。4篇学术论文、1个省级课题、3个校级课题,还有正在主持的横向课题、省级科研课题,以及参与编写的8万余字专业课教材,这些成果背后,是无数个深夜台灯下的伏案钻研。
育人如己,让关爱陪伴有长度
“赵老师更像我们的姐姐,甚至比家人还懂我们。”2019级学生至今记得,跨年时赵老师自掏腰包买好食材,带着大家在宿舍包饺子的温暖场景;2021级学生不会忘记,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里,她深夜在线调解住宿矛盾,在转运隔离时组织微信群游戏缓解焦虑,甚至专程赶到哈西隔离酒店陪伴大家度过最难熬的日子。
还有那位实习时成为密接的2018级学生,至今珍藏着赵思洋当年为她协调隔离事宜的聊天记录——从联系社区到安抚家长,从对接实习单位到每日询问身体状况,她用细致的关怀驱散了学生的恐慌。2023级新生入学后,她组织“给四年后的自己一封信”活动,与每名学生谈心,用耐心叩开每个年轻人的心扉。
这份爱与责任,在她心梗急救入院时愈发动人。2023年末,连续高烧的她硬撑着完成工作才倒下,第二天醒来便要求护士扎针左手,“右手还得改学生的论文”。2024年末,母亲确诊重病,她白天上课、指导比赛,晚上陪护母亲,从未耽误一项工作。
薪火相传,让成长路上有亮度
“赵老师总说,要让我们的才华被看见。”在学生眼中,赵思洋是最靠谱的“比赛后盾”。从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到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挑战赛,从“挑战杯”到“田家炳”杯,她带着学生们一路披荆斩棘,收获各级各类奖项十余项,连续四年获评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优秀指导教师。
她的温暖从不局限于学生。作为人文学院教工工会委员,她动用个人关系为职工小家免费设计规划,组织策划各类职工活动,让学院氛围愈发融洽;生活中,她关心邻里、参与公益,遇到违法行为敢于发声,用言行诠释着师者的担当。
从2020年的“东方之星”优秀班主任,到如今手握多项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并和团队共同荣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不同的奖项变化见证着赵思洋不断前进的步伐,但是她对教育的赤诚从未改变。正如她常说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种。”而她自己,早已成为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无数学生的成长之路,也诠释了新时代师德师风的最美模样。